本期教基輕松學的主題:品德發(fā)展理論之科爾伯格的道德發(fā)展階段論(3)
關注公眾號:事考必勝,每天5分鐘,輕松學教基
本期考點:一般以單選、多選、判斷題備考,重點掌握以下內容:
1、單選題
考例子,需要對每個階段的關鍵詞掌握清楚,兒童在每個階段的道德判斷標準。
(1)服從與懲罰定向階段:避免懲罰,只要行為不受罰就是好行為,受罰就是不好的行為。
(2)相對功利階段:滿足利益、需要就是好行為。
(3)尋求認可定向階段:受人贊賞的行為、被人夸的行為是好行為。
(4)維護權威與秩序定向:刻板遵守法律、遵守法則,認為法律、規(guī)則不能變。
(5)社會契約定向階段:法律可變(最?),法律能夠維護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要尊重它。
(6)普遍原則:人類的普遍道義高于一切,如公正、平等、自由、人權、生命、尊嚴。
2、媽媽不在家,小明餓了,問小朋友們小明應不應該偷零食吃,小朋友有如下回答。
(1)A認為不能偷吃,會被媽媽打。說明A處于懲罰與服從定向階段。
(2)B認為可以偷吃,因為小明餓了。說明B是在滿足自己的需要,趨利。
(3)C說不能偷,媽媽說偷東西不是好孩子。用好孩子的標準衡量自己的行為,認為偷東西是不好的。
(4)D說不能偷,你偷我也偷,這個家就亂了。對應維護秩序,完全遵守規(guī)矩。
(5)E小朋友說:“看情況吧,餓的受不了了也不用死守規(guī)矩”。對應社會契約階段,認為規(guī)矩是可變的。
(6)F小朋友說:“必須偷吃,餓死怎么辦啊”。認為生命高于一切,對應普遍原則定向階段。
3、補充
(1)道德發(fā)展是連續(xù)的,按照不變的順序由低到高逐步展開的過程,各個階段的時間長短是不相等的。體現(xiàn)品德發(fā)展的順序性原則。曾經考試問過“道德發(fā)展順序性原則是誰提出來的”,要知道是科爾伯格。
(2)個體的道德發(fā)展水平有較大差異,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前習俗水平或習俗水平,而永遠達不到,后習俗水平的階段。這句話是科爾伯格的原話,科爾伯格說大部分年輕人到了習俗水平,很少有人能到后習俗水平。“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
4、梳理
(1)科爾伯格認為年齡與道德發(fā)展階段成正比。這句話是錯誤的,因為很少有人能夠達到后習俗水平,大部分人停留在習俗水平。
(2)六個階段是每個人一生都必須經歷的。這句話是錯誤的,因為很少有人能夠達到后習俗水平,大部分人停留在習俗水平。
(3)人的各個道德階段持續(xù)時間不一致。正確,每個人都不一樣。
(4)大多數(shù)成人和青少年的道德處于習俗水平。這句話是正確的,大部分人只能達到習俗水平。
2.(單選題)幼兒園的一名小朋友不愛吃青椒,把自己偷偷吐在地上的青椒踢到旁邊小朋友的椅子邊。該小朋友的行為是( )。
3.(多選題)科爾伯格提出前習俗水平的道德觀念是外在的,兒童為了避免懲罰或獲得獎勵而服從權威人物規(guī)定的準則,其表現(xiàn)分為兩個階段主要為( )。
4.(單選題)根據(jù)科爾伯格的理論,某兒童認為正確的行為就是能夠滿足本人需要的行為,則該兒童處于( )。
本期試題共5道,全部試題請點擊底部查看原文開始做題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開始做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