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公基輕松學的主題是:文學常識中的郭沫若。
關(guān)注公眾號:事考必勝,每天5分鐘,輕松學公基。
郭沫若,原名郭開貞,字鼎堂,四川樂山人,畢業(yè)于日本九州帝國大學,現(xiàn)代文學家、歷史學家、新詩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首任校長、蘇聯(lián)科學院外籍院士。
中國歷史劇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其與成仿吾、郁達夫等組織“創(chuàng)造社”,積極從事新文學運動。
一、代表作
郭沫若代表作是《郭沫若全集》、《甲骨文字研究》、《中國史稿》等,曾出版我國第一部白話詩集《女神》。
大型歷史劇有《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漸離》、《南冠草》、《孔雀膽》、《蔡文姬》、《武則天》等。
詩集有《戰(zhàn)聲集》、《蜩螗集》等。
雜文、隨筆有《沸羹集》、《今昔蒲劍》、《天地玄黃》等。
郭沫若自傳體三部曲由《學生時代》、《革命春秋》、《洪波曲》組成。
1、《女神》
郭沫若的代表詩集,收錄1919年到1921年的郭沫若主要詩作,連同序詩共57篇。它是一部杰出的浪漫主義詩集,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不朽的詩歌作品,開創(chuàng)了一代新詩風,奠定了新詩運動的基礎。
2、《屈原》
郭沫若創(chuàng)作的歷史劇,劇本根據(jù)歷史上戰(zhàn)國時期楚國偉大詩人屈原的生平寫成,全劇共分為五幕,以代表愛國陣線的屈原與代表賣國路線的南后等人之間的戲劇沖突為主線,塑造出了愛國詩人屈原這個形象,深刻地表現(xiàn)了為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主題,《屈原》被公認為是郭沫若歷史劇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部。
人物嬋娟,是郭沫若虛構(gòu)的理想人物,郭沫若創(chuàng)造地把她當作“詩的魂”“光明的使者”“道義美的象征”來寫的,她是“屈原辭賦的象征”。
3、《棠棣之花》
郭沫若的話劇作品,敘述的是戰(zhàn)國時義士聶政刺韓相俠累的故事。聶政是重義氣的俠客,但他刺俠累的行為超出了“士為知己者死”而升華為雪家國“公仇”而舍身報國的崇高行為。
4、《蔡文姬》
為郭沫若創(chuàng)作的歷史劇,劇中講述兩千多年前的才女蔡文姬受丞相曹操之請從南匈奴返回漢朝繼承父親蔡邕遺志續(xù)修漢書的故事。
5、《甲申三百年祭》
1944年,郭沫若在中國抗戰(zhàn)取得勝利的前夕寫下了警世名篇《甲申三百年祭》。本書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態(tài)度對李自成領導的農(nóng)民起義的原因、經(jīng)驗教訓作了總結(jié)。這篇文章引起了毛澤東的興趣,1944年4月18日,延安《解放日報》全文轉(zhuǎn)載,并加長篇按語,這篇文章成為全黨整風文件。該文在延安和各解放區(qū)多次印成單行本,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1949年初,從西柏坡準備進京的毛澤東風趣地將此行比喻為“進京趕考”。毛澤東在回答周恩來“我們應當都能考試及格,不要退回來”的話時說:“退回去就失敗了。我們決不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
二、經(jīng)典名句
1、“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這是郭沫若為蒲松齡紀念館聊齋堂寫的對聯(lián)。“寫鬼寫妖”指《聊齋志異》的題材內(nèi)容;它借狐鬼故事來達到“刺貪刺虐”的目的;“高人一等”是評價蒲松齡在文學史上的貢獻;“入骨三分”則概括了他在創(chuàng)作上的成就。
2、“開辟荊榛千秋功業(yè),驅(qū)逐荷虜一代英雄。”
意為開拓了臺灣這一荒涼之地,趕走荷蘭殖民者,創(chuàng)造偉績,實為一代中華英雄。此挽聯(lián)由郭沫若為鄭成功所做,對應的歷史事件是明朝鄭成功光復臺灣。
3、“功業(yè)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出自郭沫若在陜西韓城司馬遷祠墓的題詩,對司馬遷編寫《史記》做了高度評價,形容司馬遷的豐功偉績可比孔子,其功績造福后代,千秋不滅。
4、“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
是郭沫若為辛棄疾紀念祠寫的對聯(lián)。上聯(lián)“鐵板銅琶”是一個典故:蘇軾曾讓人評價他的詞和柳詞(指柳永)的高低,答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zhí)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guān)東大漢,執(zhí)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大江東去”正是蘇軾的得意之作,而蘇軾和辛棄疾先后引領宋代的豪放詞風,辛棄疾繼承了蘇詞豪放的特點,在創(chuàng)作中取得了較高的成就。下聯(lián)的“美芹悲黍”指辛棄疾曾寫《美芹十論》,陳述抗金救國、收復失地、統(tǒng)一中國的大計。“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是希望南宋不要像南飛的大雁偏安一隅,而要立志收復失地。
5、“可是我們今天的音調(diào)為什么總是不能和諧。”
出自郭沫若《女神之再生》,《女神之再生》是《女神》詩集的一篇重要的代表作。它從另一個角度表現(xiàn)了徹底摧毀那個萬惡的黑暗世界,去建設一個像太陽那樣光芒四照的新的,美的中國的決心。
6、“太陽喲,可也曾把我全身的影兒投在了后邊的海里。”出自郭沫若《沙上的腳印》。
7、“你把這海上的松樹斫倒了,哦,我也被你斫倒了。”
出自郭沫若《新月與白云》,詩人借月兒、白云這兩個意象抒發(fā)其愛情的煩惱和焦灼。
2.(單選題)郭沫若的歷史劇《屈原》中虛構(gòu)的歷史人物是( )。
3.(單選題)中國的現(xiàn)代文學發(fā)端于"五四"運動前后,新詩正是其中的一支。1921年,29歲的( )寫下了《女神》,形式、藝術(shù)、精神皆自由,堪稱新詩奠基之作。
4.(單選題)郭沫若在( )的紀念祠寫下"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評價了此人在詞壇的地位和政治抱負。
本期試題共5道,全部試題請點擊底部查看原文開始做題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開始做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