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公基輕松學的主題是:地理常識中的自然災害。
關注公眾號:事考必勝,每天5分鐘,輕松學公基。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種類最多的國家,國家科委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自然災害綜合研究組將自然災害分為八大類:氣象災害、海洋災害、洪水災害、地質災害、地震災害、農作物生物災害、森林生物災害和森林火災。
一、暴雨
暴雨是指降水強度很大的雨,常在積雨云中形成。暴雨形成的過程是相當復雜的。一般從宏觀物理條件來說,產生暴雨的主要物理條件是充足的源源不斷的水汽、強盛而持久的氣流上升運動和大氣層結構的不穩(wěn)定。大中小各種尺度的天氣系統(tǒng)和下墊面特別是地形的有利組合可產生較大的暴雨。
暴雨預警信號分四級,分別以藍色、黃色、橙色、紅色表示。
藍色預警的標準是12小時內降雨量將達50毫米以上,或者已達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續(xù)。
黃色預警的標準是6小時內降雨量將達50毫米以上,或者已達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續(xù)。
橙色預警的標準是3小時內降雨量將達50毫米以上,或者已達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續(xù)。
紅色預警的標準是3小時內降雨量將達100毫米以上,或者已達到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續(xù)。
二、臺風
臺風,屬于熱帶氣旋的一種。熱帶氣旋是指發(fā)生在熱帶或副熱帶洋面上的低壓渦旋,是一種強大而深厚的“熱帶天氣系統(tǒng)”。
我國把南海與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按其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力(風速)大小劃分為6個等級,其中風力達12級或以上的,統(tǒng)稱為臺風,臺風風向在北半球地區(qū)成逆時針方向旋轉。
臺風伴有狂風暴雨,是一種災害性天氣系統(tǒng),臺風的結構,從中心向外依次分為:臺風眼區(qū)、云墻區(qū)、螺旋雨帶區(qū)。臺風眼,是位于熱帶氣旋中心的天氣十分穩(wěn)定的地帶,風眼中通常是風平浪靜的。
臺風按等級可分為一般臺風(最大風力12 13級)、強臺風(最大風力14 15級)、超強臺風(最大風力≥16級)。
臺風和颶風都屬于北半球的熱帶氣旋,只不過是因為它們產生在不同的海域,被不同國家的人用了不同的稱謂而已。在北半球,國際日期變更線以東到格林尼治子午線的海洋洋面上生成的氣旋稱之為颶風,而在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的海洋上生成的熱帶氣旋稱之為臺風。一般來說,在大西洋上生成的熱帶氣旋,被稱作颶風,而把在太平洋上生成的熱帶氣旋稱作臺風。
三、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在山區(qū)或者其他溝谷深壑,地形險峻的地區(qū),因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災害引發(fā)的山體滑坡并攜帶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塊的特殊洪流。
中國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斷裂構造發(fā)育、新構造運動活躍、地震劇烈、巖層風化破碎、山體失穩(wěn)、不良地質現(xiàn)象密集、正負地形高差懸殊、山高谷深、坡陡流急,氣候干濕季分明、降雨集中,并多局地暴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的山區(qū),以及現(xiàn)代冰川(尤其是海洋性冰川)盤踞的高山地區(qū)。
中國泥石流的六大分布區(qū)為:青藏高原邊緣山區(qū);橫斷山區(qū)和川滇山區(qū);西北山區(qū);黃土高原山區(qū);華北和東北山區(qū);中國東南部山區(qū)。
四、寒潮
寒潮是冬季的一種災害性天氣,指來自高緯度地區(qū)的寒冷空氣,在特定的天氣形勢下迅速加強并向中低緯度地區(qū)侵入,造成沿途地區(qū)大范圍劇烈降溫、大風和雨雪天氣,每當冷空氣入侵,造成一天內的降溫幅度達10℃以上,且當?shù)氐淖畹蜌鉁卦?℃以下的,才可稱為寒潮。
我國青藏高原和云貴高原等地由于地勢高,不易受到寒潮影響,其他大部分都受其影響。由于寒潮源于北冰洋和西伯利亞北部地區(qū),我國北部受寒潮影響大,南部逐漸減弱。
寒潮并非百害而無一利,它會抑制病蟲害的發(fā)生,帶來的降雪,會改善土壤墑情等。
五、冰雹
冰雹是一種天氣現(xiàn)象。冰雹的大小取決于雷暴中上升氣流的強弱,當大氣中某處空氣上升特別迅速,在高空遭遇冷空氣時,水蒸氣就會聚集凝結形成暴雨云。云層中的水汽最終會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水汽在降落的過程中先是凝成雪花,接著化為雨滴。如果雨滴在下落的過程中又一次遭遇上升氣流,雨滴便會被氣流抬升、再度遇冷并越過冰點,凝結成一個小冰珠。冰珠還會與周遭的小冰珠相互結合形成冰球。當冰球增大到一定程度后由于重力原因再次下落,在這期間可能又會在空氣擾流的卷挾下上下翻滾,最終冰雹越來越大,降落到地面上。因此影響冰雹大小的主要因素是上升氣流。
六、酸雨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霧、雹等大氣降水,又稱為酸性沉降。
酸雨的危害主要有:
對水生系統(tǒng)的危害:酸雨會改變營養(yǎng)物和有毒物的循環(huán),使有毒金屬溶解到水中,并進入食物鏈,使物種減少和生產力下降。
對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危害:重點表現(xiàn)在土壤和植物上。一方面,酸雨會抑制有機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鈣、鎂、鉀等營養(yǎng)元素,使土壤貧瘠化。另一方面,酸雨會損害新生的葉芽,影響其生長發(fā)育,導致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退化。
對人體的影響:一是通過食物鏈使汞、鉛等重金屬進入人體,誘發(fā)癌癥和老年癡呆;二是酸霧侵入肺部,誘發(fā)肺水腫或導致死亡;三是長期生活在含酸沉降物的環(huán)境中,誘使產生過多氧化脂,導致動脈硬化、心梗等疾病概率增加。
對建筑物、機械和市政設施的腐蝕。
七、霧霾
霧霾天氣是一種大氣污染狀態(tài),霧霾是對大氣中各種懸浮顆粒物含量超標的籠統(tǒng)表述,尤其是PM2.5(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于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被認為是造成霧霾天氣的“元兇”。
霧是由大量的細小水滴或冰晶懸浮在近地氣層中,使空氣混濁、能見度變壞的水汽凝結現(xiàn)象。
霾是懸浮于空氣中的固體小顆粒,由灰塵、硫酸、硝酸等各種化合物組成,表現(xiàn)出來就是空氣質量差,能見度低。
八、沙塵暴
沙塵暴是沙暴和塵暴二者兼有的總稱,是指強風把地面大量沙塵物質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氣特別混濁,水平能見度小于1000米的嚴重風沙天氣現(xiàn)象。其中沙暴是指大風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層所形成的挾沙風暴;塵暴則是大風把大量塵埃及其他細顆粒物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風暴。
土壤風蝕是沙塵暴發(fā)生發(fā)展的首要環(huán)節(jié)。風是土壤最直接的動力,其中氣流性質、風速大小、土壤風蝕過程中風力作用的相關條件等是最重要的因素。另外土壤含水量也是影響土壤風蝕的重要原因之一。
九、火山噴發(fā)
火山是一種常見的自然地貌形態(tài),由地下熔融物質及其攜帶的固體碎屑沖出地表后堆積形成的山體。
火山噴發(fā)后,噴火口內,因大量浮石被噴出來和揮發(fā)性物質的散失,引起頸部塌陷形成漏斗狀洼地,即火山口,后來由于降雨,積雪融化或者地下水使火山口逐漸儲存大量的水,形成火山湖,根據(jù)成因不同分為火山口湖,火口原湖和熔巖堰塞湖。熔巖堰塞湖是炙熱的巖漿流進河道并擋住或者部分擋住河流去向形成湖泊。
地熱能是由地殼抽取的天然熱能,這種能量來自地球內部的熔巖,并以熱力形式存在,是引致火山爆發(fā)及地震的能量,因此,火山噴發(fā)放出的大量能量屬于地熱能。
2.(單選題)下列關于寒潮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3.(單選題)暴雨紅色預警信號發(fā)布標準是未來3小時降雨( )。
4.(單選題)臺風是一個深厚的低壓系統(tǒng),它的中心氣壓很低,低層有顯著向中心輻合的氣流,頂部氣流主要向外輻散。臺風的結構從中心向外依次為( )。
本期試題共5道,全部試題請點擊底部查看原文開始做題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開始做題
下一篇:632.世界歷史常識中的各國革命